“食品越是保持原汁原味纯天然就越安全健康”,这是现在不少人的想法。当人们在超市选购食品时,“不添加”“零添加”往往成为选择标准。不过,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办法》明确规定,食品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标识。这是为什么呢?
只要穿上一件印有特殊图案的T恤,就能骗过AI人体检测系统,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强对流天气预报基于其形成的物理机制,这些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研判,其中空地一体的现代化观测网络、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及相关技术以及预报员丰富的一线经验是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主要技术手段。”
8月5日,《科学·进展》期刊发表我国学者论文,其上登载了一张“药物击靶”显微镜照片。照片显示:当药物分子(硫黄素T)要与生命体内的靶蛋白结合、起药效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单个分子去结合蛋白,而是自动像“乐高积木”一样组装后,合力“击靶”,这种“机灵劲儿”与之前人们的想象完全不同。
众所周知,吃了不干净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鲜为人知的是,有些食物即使清洗干净了、没有腐败变质,也可能天生带毒素。更可怕的是,有些毒素不怕高温,需要格外注意。
在2亿多年的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已经大大缩小了。因此,研究人员更习惯用“无用”这个词描述它。不过,“无用”并不等于不存在,尽管非哺乳类脊椎动物的性染色体经历了相当大的进化更替。8月6日发表在《遗传学趋势》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讲述了一个名为“持久Y假说”的新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Y染色体可能比最初出现时更有恢复力。
一项针对2000多份大脑扫描的科学分析发现,人类大脑某些区域容量存在高度可复现的性别差异。这种大脑容量性别差异模式与在大脑皮质尸检样本中观察到的性染色体基因表达模式相对应,表明性染色体可能影响大脑解剖结构在发育中出现性别差异。该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下属的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的研究人员领导,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