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自然世界

蛇眼有多特别?能不能对视、眼神好不好?

添加时间:2021-11-12 作者:考古学齑 来源:蝌蚪五线谱 点击:14565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最近上映了一部大片《特种部队:蛇眼起源》,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与蝌蚪君想法一样:这怕不是一部讲述蛇类眼部演化的纪录片吧。 

再一了解发现自己想多了,原来主人公叫“蛇眼”......

既然叫《蛇眼起源》,那叫做蛇眼的主人公,有没有真正蛇眼的功能呢?

其实,蛇眼有很多异于“常眼”的特征。(恐蛇者慎入)

蛇不眨眼

-人:请眨眨眼吧?

-蛇:你礼貌吗?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常识吗,蛇不能眨眼。蛇没有活动的眼睑,所以它自然不能眨巴眼睛,且眼睛也无法闭合。

如果你见到一条睁眼不动的蛇,并不容易推断它是睡着了or醒着了or活着了or死了……

猪鼻蛇在“假死状态”下眼睛依然是睁着的……别理我,也许我死了……(图源:mxyn)

如果你在野外见到下面这类会眨眼的“蛇”,千万不要讶异,因为它根本不是蛇,而是拥有可闭合眼睑的蜥蜴!

蛇蜥科(Anguis fragilis Linnaeus, 1758)是一类无足的蜥蜴,眼睑可以闭合、遇到危险时能断尾逃生,这些特征都证明它是货真价实的蜥蜴(图源:wiki) 

蛇的眼神并不好

一般的蛇缺少一种很多脊椎动物都有的“部件”——睫状肌。睫状肌是位于眼睛中层的平滑肌,呈圈状分布。

眼睛里有了它,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很多脊椎动物,就能根据物体距离自己的距离变化,来调整眼睛的屈光率,保证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物体一直是清楚的。

很多蛇类的目光看起来炯炯有神,其实很可能眼神儿不好哇……

但有眼部“护甲”

不要嘲笑很多蛇没有睫状肌、眼神儿不好啦!它们也有你没有的东西,比如眼部“护甲”。

除了盲蛇科、蟒科等蛇类比较特殊外,很多蛇的眼眶是由鳞片围成的,看上去就像安装在眼部的“护甲”。

眶上鳞(6):恰好位于额鳞(4)两边的一对大鳞片,围成眼眶的上缘。

眶前鳞(9):围成眼眶的前缘,有一或数枚,有些蛇没有眶前鳞或眶前鳞较小,这时可能由颊鳞(8)和前额鳞(3)参与眼眶的围成。

眶后鳞(10):形成眼眶后缘,一般有一或数枚,有些蛇没有眶后鳞,这时会由颞鳞(11)参与眼眶的围成。

上唇鳞(12):位于蛇上唇边缘的鳞片,一般是两边对称的,其中有几枚上唇鳞参与眼眶的围成。

红色表示构成眼部“护甲”的“必要构件”,蓝色表示“替补部件”(图源:《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

除了一些特别的眼部特征,还有一些蛇的眼睛本身就很特别。

蟒蛇的红外眼

蟒蛇是最能引起人类恐惧的大蛇代表。

我国早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赵宝村文化中,就发现了刻画有蟒蛇形象的图案。

在冰岛,成书于13世纪的《埃达经》中也描述过“耶梦加得”这种巨蟒形象。 

黑龙江省鹤岗市小山遗址(属赵宝村文化)出土的尊形器上“蟒蛇捕鹿”的图(图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直到1803年,法国动物学家弗朗索瓦·玛丽·道丹(François Marie Daudin),才对蟒蛇所在的蟒属(Python)进行科学的物种描述。(不过这也成为他学术生涯中最后的光彩一笔,同年11月30日,他因肺结核死于巴黎。)

蟒蛇的眼部特写(图源:researchgate)

蟒蛇的眼睛挺大,而看起来不太大的瞳孔呈纵向椭圆形。

部分生物学家研究认为,蟒蛇的“大眼睛”虽然不能说是摆设,却也不算发现猎物的“利器”。

在夜间捕猎的它们,更多依赖于沿唇缘分布的、具备感热功能的凹窝来发现猎物,这就是被称为“第六感”的“红外视觉”。

瞎眼的“盲蛇”

盲蛇科(Typhlopidae)是由德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布莱修斯·梅雷姆(Blasius Merrem)于 1820年命名的。

这类蛇的眼睛以“一个黑点”的形态、憋屈地隐藏在眼鳞之下。更扎心的是,它们不但眼睛小,体形也小,其外形乍一看还以为是蚯蚓呢!

它们的生活习性居然也像蚯蚓,经常在天刚蒙蒙黑,或下完雨后的地面活动,有时还可能“潜伏”在砖瓦,甚至花盆下。它们爱吃昆虫、多足类,也爱吃蚯蚓。

最大的盲蛇是生活在非洲东部、南部地区的施莱格尔巨盲蛇(Afrotyphlops schlegelii)全长约775mm,虽然算“盲蛇中的巨人”,但它的眼睛还是很小,下图圈红的地方就是。

施莱格尔巨盲蛇,由意大利爬行动物学家乔瓦尼·朱塞佩·比安科尼(Giovanni Giuseppe Bianconi)于1847年命名,其名称是为纪念德国爬行动物学家赫尔曼·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图源:hyperleap)

赫尔曼·施莱格尔(1804年-1884年)(图源:wiki)

最小的盲蛇是typhlops reuteri,全长约95mm,它是马达加斯加的特有物种,嗯……如图所示,我们基本已经不可能通过常规拍摄看到它的眼睛了……

typhlops reuteri由德国动物学家奥斯卡·博特格(Oskar Boettger)于 1881年命名,其命名是为纪念采集到这种盲蛇标本的C. Reuter。(图源:hyperleap)

奥斯卡·博特格(1844年-1910年)(图源:wiki)

也许你这时正在吐槽:看不清盲蛇的眼睛!(别怕,来个清楚的)

摄于泰国和东帝汶的钩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Daudin,1803)钩盲蛇主要分布地是非洲、亚洲,不过如今在大洋洲、美洲地区地均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在我国浙江、福建、湖北等南方省份亦有广泛分布,民间俗称“铁丝蛇”、“地鳝”。(图源:wiki)

从图中可以看出,钩盲蛇的双眼已经退化成两颗小圆点,一些学者认为,它的眼睛基本已失去视觉,不过可能仍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迷人眼”的绿瘦蛇

哪类蛇拥有“蛇界”最美之眼呢?长着一双“迷人眼”的绿瘦蛇当之无愧。

拍摄于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的绿瘦蛇,这忧郁的小眼神啊,爱了爱了!(图源:wiki)

绿瘦蛇的眼睛很大,呈卵圆形,更长着迷离的“横置”瞳孔,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再加上它身形如长边,通身绿色,又是树栖蛇类,挂在树上的时候,宛如一位正在沉思的“绿美人”。

与前面的蛇不同,绿瘦蛇的眼睛既美丽又好用,其视力特别发达,具有“立体视觉”。它观察物体的时候,不仅能感知物体的立体形状,还能分辨出不同物体的远近及相互关系。基于这一点,和很多在夜间捕猎的蛇不同,绿瘦蛇是在白天捕猎的。

而且,别看它不动的时候“静若处子”,一旦动起来,速度可是很快的,能抓住蜥蜴、蛙类,甚至是小鸟这样的猎物。

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由荷兰植物学家卡斯帕·乔治·卡尔·莱因沃特(Caspar Georg Carl Reinwardt)于1827年命名。原产于亚洲南部,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有分布,民间也俗称“蓝鞭蛇”、“鹤蛇”。

卡斯帕·乔治·卡尔·莱因沃特(1773年-1854年)(图源:wiki)

近年来,“蛇宠文化”兴起,绿瘦蛇因其超高的颜值备受饲养家的青睐,虽然目前它们的保护状况仍属于无危(LC),但蝌蚪君认为,我们应该还这种美丽的生物以自由之身,让它在大自然中显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赵尔宓:《中国动物志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科学出版社,1998

马克・奥谢等《两栖与爬行动物:全世界400多种两栖与爬行动物的彩色图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马海玉:赵宝沟文化两件尊形器上的动物形图案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肖剑等:蛇红外视觉灵敏性的神经学机理《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第6期

"Anguis fragilis". The Reptile Database. Retrieved 2021-04 Beolens, Bo; Watkins, Michael; Grayson, Michael (2011). The Eponym Dictionary of Reptile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xiii + 296 pp. ISBN 978-1-4214-0135-5. (Rhinotyphlops schlegelii, p. 235).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