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年龄增长,我们经历着听力减弱、皮肤松弛、关节损伤等一系列身体变化,甚至免疫系统的活力也逐渐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免疫衰老”。这也是老年人成为新冠病毒感染和致死主要对象的原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病,是由于骨密度降低和微型结构受损导致的。近期,一项发表于《细胞代谢》的研究发现,当骨骼暴露在相对温暖的环境时,其强度会增强,能防止骨密度降低,而这与肠道中受温度影响的微生物群有关。研究发现,处于温暖环境的小鼠的骨骼的大小不变,但骨骼的强度和密度会增强。当将其肠道菌群移植给患骨质疏松的小鼠时,后者情况能获得改善。原来,一些适应生活在温暖环境中的肠道细菌,能促进多胺形成,进而减少破骨细胞(降解骨骼)的数量。这一新研究或有助于开发出新的骨质疏松疗法。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我们早期宇宙中膨胀的宇宙气泡可能制造了目前大量的暗物质。这种难以捉摸的物质会拉拽恒星,但本身却不会发光。
生物发光是自然界的奇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咏萤火》,以“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优美诗句对萤火虫舒展情怀并表达严重关切。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一块保存非常完好的恐龙头骨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对恐龙大脑进行重建,原来一种狐狸体型大小的恐龙的大脑仅有豌豆粒大小。
谈到地球大小,不得不提到“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埃氏出生于公元前276年的北非(今利比亚),青年时代曾在柏拉图学园学习,深受托勒密王朝青睐,长期担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
日前,借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最新观测,我国科学家在快速射电暴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10月29日和11月4日,两篇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让“中国天眼”再次成为射电天文学界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