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全称猫抓病性淋巴结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猫抓病是由巴尔通体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这种细菌主要存在于猫身上,通常不会引起猫生病。但是人被猫抓伤或者咬伤后,这种细菌就可能从伤口进入人体而导致感染猫抓病;被猫身上的跳蚤叮咬也有可能感染猫抓病;被感染这种细菌的猫舔了伤口或眼睛同样有可能感染猫抓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说。
烯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学原料,衣服、装修材料、口罩等的制造都需要烯烃。传统烯烃的生产主要靠石油,但我国石油依赖进口,煤制烯烃就成了一种我国科学家一直在攻关的技术路线。
秋天来临之际,许多木本植物叶子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由于变色时间的不同、变色程度的不一致,使整片林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色彩,唤醒这个星球上人们对秋天最直观的记忆。
“双十一”即将到来,不少人买了时下流行的小众奶。水牛奶、牦牛奶、羊奶、骆驼奶、植物奶……这类乳制品近年来成了消费者的新宠,甚至连不少博主都在“安利”它们,称其比起普通牛奶,味儿更浓、营养更好、脂肪含量更低。与此相关的传言,也在朋友圈不断蔓延。
人类癌症历史可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埃及古书中清楚记录了人类患有的“肿瘤”。公元前四世纪,胃癌和子宫癌已有文字记载。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首先用“癌”表示有扩散、危害生命的肿瘤,用“瘤”来表示良性肿瘤、痔疮溃疡等。我国医学关于肿瘤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墟出土的3500年前的甲骨文,并有“瘤字。[2]其后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内经》中介绍了瘤的分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癥疲”、“食噎”、“胃反”、“瘿瘤”都包含有肿瘤的意思。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与王焘《外台秘要》二书中尚有治瘤方药的记载。公元
随着人年龄增长,我们经历着听力减弱、皮肤松弛、关节损伤等一系列身体变化,甚至免疫系统的活力也逐渐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免疫衰老”。这也是老年人成为新冠病毒感染和致死主要对象的原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病,是由于骨密度降低和微型结构受损导致的。近期,一项发表于《细胞代谢》的研究发现,当骨骼暴露在相对温暖的环境时,其强度会增强,能防止骨密度降低,而这与肠道中受温度影响的微生物群有关。研究发现,处于温暖环境的小鼠的骨骼的大小不变,但骨骼的强度和密度会增强。当将其肠道菌群移植给患骨质疏松的小鼠时,后者情况能获得改善。原来,一些适应生活在温暖环境中的肠道细菌,能促进多胺形成,进而减少破骨细胞(降解骨骼)的数量。这一新研究或有助于开发出新的骨质疏松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