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表明灵长类有发达的大脑、复杂的认知能力及稳定的社会结构,它们的行为、组织结构、生理和代谢特点,甚至所患疾病都与人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分子遗传学来看,猴子的基因与人类相似度能到达93%,而猩猩则相似度高达到98%-99%以上。此外三种大猿的染色体数目比人类仅多一对。
事实上,这些都是人类留下的。人类在地球表面留下了无数的印记,但这些长期存在于海底的挖痕却大都不为人知。它们偶尔会被遥控潜水器的聚光灯照亮,但之后又回归黑暗。它们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就像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一样,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它们洗掉。
袋熊(Phascolomidae)是袋熊科下三个不同物种的通称,包括昆士兰毛吻袋熊、南澳毛吻袋熊和塔斯马尼亚袋熊。这是一类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毛茸茸的有袋动物,它们的体重可达35千克,鼠脸熊身,圆滚滚的体型甚至比它们的近亲——树袋熊还要粗短。当然,它们也跟树袋熊一样整天懒洋洋,只是不爱爬树爱挖洞,喜好穴居生活。然而,正是这种看起来颇为可爱的小动物却身怀绝技,它们独一无二“俄罗斯方块”一样的便便,一直以来都在江湖上享有盛名。
当某一物种走向灭绝时,生态系统中受到冲击的“关键服务”是授粉,众所周知,75%植物和庄稼是由蜜蜂、鸟类和昆虫授粉,然而,在许多国家,传粉者的数量,特别是蜜蜂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这种授粉昆虫的彻底灭绝威胁着许多植物,例如:超过200种植物依靠果蝠进行授粉,这些植物可以产生超过400种不同的食物,其中许多食物对人类颇有价值。
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鲈形目鲯鳅科,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是一种常见的大洋表层洄游鱼类。雄鱼的头部有一个骨质突起,像是一柄宽阔的板斧,渔民们也称之为“鬼头刀”。
“冬青平台”的灰色钢梁高出太平洋水面72米,距离美国圣芭芭拉海岸仅几公里,在水面之上,这个废弃的石油钻井平台毫无生机,但在水面之下的景象却截然不同,五颜六色的各种鱼类,螃蟹、海星和贻贝大量聚集在钢塔上,钻井钢塔在海面之下延伸120多米。
鱼类和鸟类经常把微塑料误当作食物,一不小心就成了“塑”食主义者。在20多种常见经济鱼类中,有九成体内存在微塑料。就算在南极,80%鸟类的胃里都有微塑料。微塑料抓住食物链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没有动物能够逃脱食“塑”的命运。据估计,全球人均每年摄入约107颗微塑料,相当于每周吞下一张信用卡重的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