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生活顾问

2020年的这些食品与健康流言,你中招了吗?

添加时间:2021-01-11 作者: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517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2020年已然过去,这一年,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有哪些?1月8日,在“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发布“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终结谣言,用科学的声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且看这十大流言,你听说过几个?


流言一:冷链食品外包装发现新冠活病毒,看来不能再吃冷冻食品了。


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继青岛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人的感染以来,多地出现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一时间,“看来,冷冻食品都不能吃了!”网络上这种声音铺天盖地而来。



图源:视觉中国


真相:低温冷冻食品相关的主要是流通环节,如搬运、操作环节引起的传播,截至目前全球8000多万例确诊病例,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冷冻食品而引起的感染。


专家表示,正规渠道购买的正常冷冻食品可以食用。


如果从非正规渠道购买冷链食品,这些食品包装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做好自己的防护;


接触这些食品以后,要做好手卫生;


处理这些食品时要防止飞溅,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处理完以后,要对环境、工具表面做必要的清洁、消毒处理;


另外,在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


流言二:复原乳没营养是“假牛奶”。


有媒体报道,复原乳是“假牛奶”,甚至是牛奶中的地沟油,营养流失严重,喝复原乳对孩子的身体没有好处。


真相:这一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鲜牛奶是指牛奶脱离牛体24小时之内的牛奶;复原乳又被称为“还原乳”或“还原奶”,是将干燥或者浓缩后的乳制品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获得的乳液。相比鲜牛奶,复原乳的生产工艺增加了高温杀菌的步骤,但对于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和钙),几乎没有影响。


专家表示,复原乳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乳制品原料,并非“劣质产品”,其同样可以为人体提供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


流言三:泡发食物都很危险,都会造成米酵菌酸中毒。


去年,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致9人死亡事件在网上疯传,米酵菌酸这个原本人们不太熟悉的物种,却引发了大大的恐慌。很多人因此开始担心各种浸泡食物安全性,拒绝浸泡一切食物,生怕中招。


真相: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特定温度和生长条件下才会产生的小分子毒性代谢产物。家庭泡发谷物自发酵食品、变质鲜银耳和变质薯类食品是容易导致此类中毒的主要食品。


有一项关于酵米面和银耳米酵菌酸中毒的调查显示:


检出椰酵假单胞菌和米酵菌酸的阳性率依次为鲜银耳>其它谷类及制品>玉米和酵米面>干银耳,鲜银耳的检菌、检毒阳性率分别高达4.04%和8.21%。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浸泡食物都有米酵菌酸的,大可不必因此而拒绝一切浸泡食物。


流言四:吃冷冻肉有害健康。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冰箱的冷冻层,长年都囤着冷冻肉,但有流言说,长期吃冷冻肉对身体有害,这是真的吗?



图源:视觉中国


真相:正规生产的冷冻肉经过严格的标准和生产程序,安全有保证。其解冻后,除了营养成分会有少许损失,其他食用品质几乎没有影响。


流言五:加食品添加剂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


很多人经常说,零食里都是添加剂,甚至一根雪糕里都有十几种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健康的。


真相: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专家介绍,食品添加剂在批准使用前都会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因为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损害消费者健康的事件。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归根结底是要看使用量和摄入量,和使用的品种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大家并不用太担忧。


流言六:速冻食品没有营养。


逛超市,速冻饺子、点心、肉丸……各种各样的速冻食品让人目不暇接,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东西冻了很久,都是没有营养的。


真相:速冻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优良载体,是采用速冻的工艺生产,在冷链条件下进入销售市场的食品,其特征是利用低温最大限度保存食品的原有品质。


以蔬果为例,冷冻蔬果一采摘下来很快就会在零下 18℃ 下进行冷冻。在这个温度下,蔬果的呼吸作用几乎停滞,微生物也无法生长繁殖,理论上甚至更有助于营养物质的保留。


美国农业部调查显示,冷冻蔬果和新鲜的相比,营养素含量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冷冻蔬果中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的保存率还更高;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研究 37 种产品后发现,新鲜食品和冷冻食品之间并没有太大营养差别。


正因如此,国际上的健康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英国营养师协会(BNF)都认为:速冻食品和新鲜食品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太大差异,都可以作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流言七:生乳标准低,所以奶味变淡了。


去年,有这样一条流言赚足了公众眼球,在2010年有关生乳的国家标准中,把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的标准下调、放宽了。因为标准低了,奶的质量差了,牛奶味道变淡了,越来越没有奶味了。


真相:《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适用于生乳,不适用于即食生乳。“奶味”是主观因素,不能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指标,不影响产品的营养。


也就是说,这个标准针对的是那些被加工成鲜牛奶以及奶粉、冰激凌等奶制品的原料,而不是我们直接会喝到嘴里的鲜牛奶产品,从生乳到牛奶,中间是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过程的。


其次,奶味是个很主观的感觉。由于个体差异影响,很难准确描述牛奶的口味变化,不同人、不同时候的感觉都不一样。


流言八:国产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有毒。


真相:亚铁氰化钾是我国食用盐中允许添加的一种抗结剂,在常规烹饪条件下不会产生氰化钾。按照相关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使用亚铁氰化钾,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流言九:食用隔夜菜会导致肾衰竭。


这真的是一个陈年老梗了。每隔一段时间,有人疑因吃隔夜菜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新闻都会重现,事实到底如何呢?



图源:视觉中国


真相:隔夜菜密封后冷藏较短时间食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发生腐败变质的隔夜菜则不可再食用。尽量“按需适量制作,避免剩饭剩菜”。


一般来讲,隔夜菜是指存放超过5~8小时的饭菜,特别是在天气炎热时,容易成为细菌生存、繁殖的天堂。而引起隔夜菜食用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由细菌增殖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


人体在食用被污染的饭菜后很容易引发胃肠炎产生腹痛、腹泻、腹胀、呕吐等身体不适感。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食用腐败变质的隔夜菜导致腹泻、又未及时补充水分而导致人体严重脱水时,才会引起肾脏缺血,引发急性肾衰竭。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食用了变质的隔夜菜后仅会影响机体平衡造成不适感,并不会严重到引起肾衰竭。


流言十:塑料包装的食品会引发癌症。


真相:允许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审查,食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包装,不存在安全问题。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