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新冠病毒的变异在“意料之中”。例如在疫情早期,全球最主要的新冠病毒毒株被称为D株。然而,病毒很快就发生了变异——其刺突蛋白上的第61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成了甘氨酸(G)。有研究发现,发生这种被称为D614G突变的病毒拥有更强的适应性。该变异病毒早在今年2月就被鉴定,当时主要在欧洲和美洲传播。此后,南非、西班牙、丹麦、瑞典、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现了变异的新冠病毒。
在我们为了预约新冠疫苗抓耳挠腮的时候,全球有多达50%的其他各种疫苗正在被浪费。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数据称,2018年全球疫苗产量35亿剂,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只有17.5亿剂能真正用在人们身上。
12月2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报告》发表研究称,他们从一只名叫Cormac的美洲驼身上分离出了一组有希望对抗新冠病毒的微型抗体(或称纳米抗体)。初步结果表明,这些纳米抗体中至少有一种称为NIH-CoVnb-112的纳米抗体可以通过抓住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来预防感染并检测病毒颗粒。此外,纳米抗体在液体或气溶胶形式下均表现良好,表明其在吸入后仍可保持有效。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感染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21日止,全世界已经有超7570万人被确诊感染,死亡人数超过169万。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印度和巴西。
这种新冠病毒新的变种被称为VUI-202012 / 01或B.1.1.7,这是2020年12月在英国的第一个“正在调查的变种”。尽管科学家们在寻找有关该变种的更多信息,但已经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巨大影响。从发现病毒新变种至今,短短两周,已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多国引发不同响应。
“对于颗粒物来说,作为氧化剂的臭氧和作为‘原料’的前体物浓度增加不是在同一区域。北京城区由于机动车活动减少带来较为明显的臭氧浓度上升,但这不是颗粒物生成的主要区域,而是在周边‘原料’丰富的区域生成了很多二次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又传输回北京,形成霾。”刘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