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或许曾畅想回到新冠病毒出现前的时代:我们可以摘下口罩,自由旅行;孩子们在进入校园前不必测体温;朋友之间也可以尽情拥抱。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依旧没有放缓脚步,累计新冠病例已经接近1.1亿,死亡人数也超过了240万。生活回归正常,看起来还是遥远的奢望。
2月9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对4周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介绍。联合专家组对新冠病毒从自然宿主直接传播和通过冷链食品、中间宿主、实验室等四种引入人群途径的可能性进行了科学评估(评估结论分为“极不可能”、“不可能”、“可能”、“比较可能”、“非常可能”5个层级),认为新冠病毒“比较可能”是经中间宿主引入人群,也“可能”是直接传播或者通过冷链食品引入人群,“极不可能”是通过实验室引入人群。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智能”,当首次感知到病毒等抗原时,会快速地产生一种叫IgM的抗体应对初次感染。在应对的同时,还会通过把病毒的特征“记住”,形成记忆B细胞,进入休眠状态。如果病毒一直在体内复制,或再次遇到同类病毒,记忆B细胞能够重新激活,大量复制。重新激活的记忆B细胞会大量产生另一种叫IgG的抗体。这个过程中,IgM抗体负责初期的应急处理,IgG抗体则是后续增援的主力大部队。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佩戴口罩成为重要的个人防护方式之一。而现在的口罩产品五花八门,许多都号称具备抗菌、防霾、安全防护等功效,甚至还有蒸汽发热口罩等各种功能,很多人购买用于日常防护,那么这些产品,究竟能否满足新冠防护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