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生命科学

耳朵竟是心脏的“警报器”!医生:这种听不清,或是大病信号

添加时间:2025-10-2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点击:12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跟家人说话,他们要么答得牛头不对马嘴,要么愣半天才回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年纪大了耳朵背”,或者担心“是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

但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听力是血管健康的风向标,耳背和他人沟通有障碍可能是心脏病信号。

健康时报图

研究发现:

听力下降,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

近日,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黄榕翀团队,基于对3.1万名北京居民的研究发现:听力损失的人,未来患上心脏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同时,研究还发现,听力损失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肥胖均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指标。

“我们通常认为,听力问题只是耳朵的事,但实际上可能是全身血管健康状况的窗口。”黄榕翀解释道。

人体的血管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心脏出发,遍布全身。内耳结构精妙,其中的听觉毛细胞负责将声音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对血液供应和氧气疏松的依赖度极高,且异常敏感。即使轻微的血流减少,也可能影响其功能,导致听力下降。

因此,当心血管系统出现问题时,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弹性下降,或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耳朵就可能发出“警报”。①

听力下降,耳朵和心脏都要查

及早识别听力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并进行有效干预,对维护中老年人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黄榕翀建议,若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尤其是突然出现听力认知异常,耳朵和心脏都要查。应在就诊耳鼻喉科的同时,及时前往心血管内科进行专业评估。通过系统筛查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

另外,40岁后要加强监测。40岁以上人群应在常规体检中增加听力检查项目,通过建立基础听力档案,定期监测听力变化。对于已经出现听力下降的中老年群体,要警惕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系统问题,及时进行预防性的健康监测。①

健康时报图

保护听力,关键做好8件事

1. 不要经常掏耳朵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李中华2025年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良好的用耳卫生对保护听力至关重要,生活中不要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常擤鼻,感冒时尤其不要两边一起使劲。②

2. 远离高噪音环境

听力损失与噪声环境密切相关,高分贝的噪声会损害耳毛细胞,损伤内耳。如遇噪声环境,应及时捂住耳朵并张嘴,避免听力受到噪音影响。

3. 别长时间戴耳机

佩戴耳机累积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音量控制在听力保护范围内,以防耳机内的声音过大而损伤耳膜。

健康时报图

4. 吃点补锌食物

李中华医生提醒,缺锌是导致老年性耳聋的重要原因,平时可以多吃鱼肉、牛肉、猪肝、鸡肉等富含锌的食物。②

5. 保持健康的作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紧张的情绪会导致血管收缩,容易出现听力损伤。不熬夜,放松情绪,有利于扩张血管,改善内耳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

6. 防止水进入耳道

在游泳、洗澡、洗头时,要避免让耳朵进水引起炎症。如果不慎进水,应该患耳朝下,用力向后上拉耳廓,以便水从耳道流出,并使用纸巾或棉棒擦拭。

7. 及时治疗耳部感染

如果出现耳部疼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导致听力损失。

8. 严格控制“三高”

北京老年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李长青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听觉器官是靠耳部血管供氧的,不论是高血压、高血脂还是高血糖,都会导致耳部血管硬化、受损和循环缺血。

因此,要积极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早发现并控制异常。另外,“三高”患者即使没有感觉听力下降,也应该定期做听力学检查。③

本文综合自:

①2025-10-17健康时报《耳朵 心脏的“传话筒”》

②2025-08-29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科普丨如何保护听力》

③2024-03-03北京老年医院《全国爱耳日 | 警惕“三高”对听力的影响!》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