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联合研究中,科学家在国际空间站发现了四种微生物,而其中三种是目前完全未知的。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介绍说,“中国天眼”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当今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自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300颗,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公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M87星系中心的黑洞照片。就在昨晚,经过多年的数据处理,EHT公布了黑洞偏振照片。但实际上,这次公布的黑洞偏振照片是被“P”过的,人类并不能分辨黑洞吸积盘上这么精细的结构。不过对天文学家而言,这依然意味着人类首次触碰到了黑洞视界上的极端磁场,为探索极端相对论性喷流的来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近期,NASA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假如我们附近的恒星系统中存在先进的地外文明,我们或许能够利用它自身的大气污染,对其进行探测。这项研究主要评估了一种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在地球上,这种气体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不过它也有一些非工业来源,例如一些生物学过程、闪电和火山喷发。
据测算,一枚3408吨推力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可以将45吨的载人宇宙飞船送上月球(美国,20世纪中叶);一枚2940吨推力的“能源号”重型火箭,可以将27吨载荷送到火星和金星(俄罗斯,1987年);一枚4000吨推力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则可以将37吨载荷轻松送至火星(中国,正在研制中)。
那么,为什么我们想要在月球建造基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月球基地到底是什么。月球基地,可不像地球上车如流水马如龙般的繁华大都市。实际上,月球基地,更像是是一个带有实验室的简单前哨基地。科学家可以在这里长期工作——可能长达数月——就像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一样。
“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能在距离目标265km处实现0.5m分辨率的光学成像,就如同站在长春市中心观看沈阳市中心的一台轿车,甚至可以分辨出是三厢车还是两厢车,绝对称得上是“明察秋毫”,这首先要得益于先进的光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