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自然世界

羡慕不?这种小动物,每天喝很多酒都不醉

添加时间:2020-12-29 作者: 来源:蝌蚪五线谱 点击:1955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前段时间,网络上一段松鼠误食发酵烂梨“喝醉了”的视频火了,大家都被这个醉到天旋地转的可爱小动物萌翻了,还有不少网友表示,它像极了喝醉时的自己。


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小动物“喝醉”的画面,所以很多人会以为小动物们的酒量不太高,但你知道吗,世界上有一种动物的酒量非常好,而且比人类还要好!


它们每天都在“喝酒”,但是却很少“喝醉”,到底是哪种动物呢?


01 酒精不只是人类的专属饮品


答案揭晓!世界上拥有最大酒量的动物是笔尾树鼩(Tupaia belangeri),你知道这个小家伙是什么来历吗?



笔尾树鼩,图片来源 Wikipedia


笔尾树鼩属于树鼩科,树鼩属,是一种小型杂食类动物。通常只有在加里曼丹、菲律宾、印支半岛、马来半岛、中国西南、华南地区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才能见到这些小家伙的身影。


它们脑袋灵活,身体细长,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栖息在树上,通过采摘椰果、捕食昆虫为自己提供维持生命的能量。


为什么说笔尾树鼩是酒量最大的小动物呢?研究人员偶然经过一片笔尾树鼩栖息的棕榈林时,曾闻到一股非常浓郁的啤酒味道,于是他们在这片棕榈林周围安装了摄像头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它们每天晚上大概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这种棕榈上“喝酒”度过的。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根据体重比例,一只平均体重约为47克的笔尾树鼩,每天要摄入的酒精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豪饮9杯葡萄酒!


通常,一个人如果喝下如此多的酒,可能早就已经醉醺醺的了,但是笔尾树鼩却没有出现任何的醉酒现象。并且,其它动物即使摄入酒精,也是短期摄入,不会像笔尾树鼩一样,每天大量摄入,从不间断。


就因为这样,科学家还给它们起了一个称号,叫“慢性酒鬼”。



笔尾树鼩,图片来源 Wikipedia


 你以为笔尾树鼩会每天偷跑到人类的酒窖偷酒喝吗?大错特错!它们摄入的酒精,主要来源于它们的栖息生长着的大量的玻淡棕榈 (Eugeissona tristis)。


笔尾树鼩会以这种棕榈植物花蕾中的花蜜为食,而花蜜中的酒精含量就相当于一瓶普通啤酒!


事实上,玻淡棕榈是自然界中酒精含量较高的植物之一,它的花蜜中含有如此高的酒精浓度,与它的生殖方式有关。


玻淡棕榈生产花蜜的时间格外长,并且在花蜜产生之初,就会吸引附近的果蝇、蜜蜂等各种媒介昆虫来采食花蜜。而这些媒介昆虫携带的天然酵母就会不知不觉地接种到玻淡棕榈的花蕾上。



笔尾树鼩和玻淡棕榈的花卉展示,图片来源 Chronic intake of fermented floral nectar by wild treeshrews


花蕾异常硬而木质的外部结构,使闭合的花瓣中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就像一个酿造室,提供了有利于酵母群落发酵的环境,可以产生大量的酒精。


被气味浓郁的花蜜吸引来的小型哺乳动物如笔尾树鼩,在大快朵颐采食花蜜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成了授粉的工具。它们粘附在身上的花粉粒,会从一朵花转移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完成替花蕾“传宗接代”的重任。


话说回来,这些在玻淡棕榈树上咕咚咕咚“喝酒”的小家伙,到底为什么从来不会“酒后失态”呢?


02 从不“醉酒”是有秘诀的


即使“喝这么多酒”,笔尾树鼩仍然能够以清醒的头脑指挥身体活动,因醉酒而产生的斗殴行为就更不会有了。


研究人员表示:“在对笔尾树鼩吸吮的液体进行酒精测试后发现,这里面的酒精含量足以灌醉一个人,或者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命,但是笔尾树鼩能避免喝醉。”



正在吃棕榈果的笔尾树鼩,图片来源 Wikipedia


为什么人和一些哺乳动物会喝醉呢?在我们喝酒的时候,酒精(也就是乙醇)会随着血液一起进入肝脏。这时,肝脏会产生各种酶来分解乙醇,将其转化成乙醛。而乙醛需要继续被酶分解成乙酸,才能代谢出体外。


这种能够分解乙醛的酶叫做乙醛脱氢酶,如果人体内缺少这种酶,就无法正常地代谢乙醛。这会导致它在人体内不断积蓄,对人体产生影响,也会使我们产生一些醉酒的现象,比如乙醛积蓄导致脸部的末梢血管扩张,就会表现为酒后“上脸”,脸部发红。


而不会醉酒的人,则是因为体内不缺乏这种酶,可以很快将酒精代谢掉,愉快地“大口喝酒”。


笔尾树鼩不会醉酒,也是因为这样的生理特性吗?有专家专门对笔尾树鼩的身体结构进行了研究,探究它们为什么能够在摄入大量酒精以后还不会“喝醉”。


研究者推测,笔尾树鼩可以通过提高酒精排毒的葡萄糖醛酸化途径的有效性来应对长期大量口服酒精的风险。


这种途径可使血液和大脑中的酒精浓度一直保持较低状态,也就是提高身体对酒精的代谢及耐受性,快速分解或者排除酒精的作用。但是这种途径具体的生理运作机制至今仍无法确认。


不过,这些哺乳动物在生态环境中长期饮酒,却没有产生严重的酒精中毒现象,也给了研究人员一个提示。对这些哺乳动物体内代谢酒精机制的研究,未来有可能帮助我们对抗与摄入过度酒精相关的疾病。



图片来源 pexels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感叹:为什么我没有笔尾树鼩的这种能力,这样就不会酒后“出洋相”了。


对此,蝌蚪君只想说,它们的酒量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的。


而且至少对于目前的人体机制来说,饮酒对健康无益,我们要尽量少饮酒甚至是不饮酒。


参考文献:


Chronic intake of fermented floral nectar by wild treeshrews.Frank Wiens, Annette Zitzmann, Marc-André Lachance, Michel Yegles, Fritz Pragst, Friedrich M. Wurst, Dietrich von Holst, Saw Leng Guan, and Rainer Spanagel.Edited by May R. Berenbau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rbana, IL, and approved May 21, 2008 (received for review February 20, 2008)


审稿专家冉浩,知名科普作家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