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防灾减灾

遇到森林火灾,除了拨打12119你还应该这么做

添加时间:2022-04-15 作者: 来源:央视新闻 点击:1462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季大风明显偏多,加之春耕生产、进山旅游、林牧区施工等野外用火增多,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升高。本周有21个省份森林火险等级达到较高危险等级以上,即三级以上。

据应急管理部介绍,4月15日全国所有省份全部进入防火期,是一年之中省份最多、范围最广、考验最大的重要时段。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三级 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即森林火险等级为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

●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即森林火险等级为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

●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即森林火险等级为五级。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火灾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

森林防火牢记“十不准”“五不烧”

引发森林火灾将面临怎样的刑责处罚?

3月30日,四川公安通报了多起近期查处的森林草原火灾典型案例。

1.重大责任事故典型案例

广安市前锋区刘某、苏某、文某重大责任事故案。2022年3月15日,广安市前锋区国有林场在组织焚烧松材线虫疫木作业中,林场职工刘某、苏某、文某违反疫木焚烧安全管理和禁止野外用火相关规定,聘请村民自行焚烧,后因现场起风从而引发森林火灾,并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刘某、苏某、文某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法律小贴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放火典型案例

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山河村村民孙某放火案。2022年3月21日,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山河村8组村民孙某酒后觉得自己生活困顿难以为继,无理要求未得到满足,便产生了放火泄愤的想法,遂借着酒意于14时05分左右点燃路边杂草,火势随大风快速蔓延并引发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孙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其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目前,孙某因涉嫌构成放火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法律小贴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放火罪】放火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失火典型案例

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向某等四人失火案。2022年3月18日,某公司负责人向某组织黄某、黄福某、张某在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拆除广告牌时,因操作不当,电焊机切割过程中掉落的焊渣引燃地面杂草,从而引发森林火灾。目前,向某等四人因涉嫌构成失火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法律小贴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失火罪】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遇到森林火灾,除了立即拨打12119报森林火警外,还能怎么做?

森林火灾扑救方法有哪些?

人工扑打最常用。用扑火工具压火,减少氧气的供应;用扑火工具扫除已着火的可燃物和火灰、火炭、火星,使未着火的可燃物脱离火源,破坏预热作用。

用水灭火最有效。水是最廉价的灭火剂,能够扑灭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特别是林区地下火,未清理的采伐迹地和植物茂密、腐殖质层厚的原始林区,非用水灭火不可。

用土灭火最省事。用泥沙覆盖燃烧物质,使其减少氧气供应量,甚至隔绝氧气,破坏燃烧条件,这是比较古老的灭火方法。在森林消防中,扑灭伐桩、倒木火,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用此法比较省事和有效。

用气灭火最科学。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当风速大于15米每秒,风即能起到灭火作用。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一系列的风力灭火机,也是森林消防指战员的常用灭火装备。

森林火灾的发现比扑灭更有意义。森林火灾危害大,扑灭困难,于是在火灾还在萌芽状态立即扑灭它就显得尤为重要。森林火灾因为常常处在深山老林中,不易发现,故而发现火灾对于早扑灭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遇到森林火灾如何自救脱险?

●不要往山顶方向逃生,随着烟气上升,山火向山顶方向扩展会较快。

●要用沾湿的毛巾捂住口鼻,并沿着逆风方向,向下或横走,选择植被稀疏的路线逃生。

●当被森林草原火灾围困时,应选择植被稀疏的空旷地方躲避。

●远离低洼地或坑、洞等容易沉淀烟尘的地方。

●将身上的易燃衣物除去,或将身上的衣服浸湿,可以为自己增加一层保护。

●当顺利逃出火海时,要注意停留区域是否存在危险,春季蛇虫鼠蚁等出没较多,要注意防护。

●集体结伴到原始林区或景区等偏远地方出游时,应当定时清点人数和组织休息。

●如果有同伴失联,应第一时间报告应急救援部门寻求帮助。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