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疫情关注

什么造成了核酸检测“假阳性”?专家解读

添加时间:2022-05-24 作者: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1323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5月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尽管核酸检测的特异性是100%,但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可能会因实验过程中及操作造成一些污染而导致假阳性。

分析原因,污染来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进行扩增的产物遗留污染。在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样本量大,我们采取停人不停机的连续工作方式,因此在每轮扩增检测之间的清洁可能不到位,同时也无法保证每个扩增管都是密闭的。

另外,样本之间,在检测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交叉污染。

此外,还有个别实验室,包括技术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造成假阳性的结果。

这些情况都不意味着核酸检测面对奥密克戎的敏感性有所下降。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