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组建了世界上首个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和两条卫星对地自由空间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现地面跨度4600公里、天地一体的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证明广域量子通信技术实际应用已经初步成熟,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该成果1月7日发表于《自然》。
过去的一年中,新冠肺炎疫情在科学报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都在努力与新冠病毒(SARS-CoV-2)作战,研究它如何传播(无论是通过表面接触、飞沫还是空气传播),如何影响人体(包括免疫力受损和嗅觉丧失等症状),试图找到应对这场大流行的最佳方案。在其他领域,科学研究尽管受到了新冠肺炎大流行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影响,但都没有完全停止。对于这难忘的一年,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smithsonianmag.com)的编辑在深思熟虑和辩论之后,列出了最重要的十个科学故事,对近一年的关
近年来,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基因检测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断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侵犯公民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人脸、声纹、基因等“人体密码”一旦泄露,公民如同“裸奔”,后果不堪设想。
据国外媒体报道,核反应堆在虽然在地球上惹出很多麻烦和争议,但它们却可以产生足够的能量和推力,快速地将大型宇宙飞船送上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事实上,核动力火箭发动机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
这种贴在身上,能够被外界设备识别,甚至储存信息的电子皮肤,本质上是一种很薄、很轻的穿戴设备,电路被集成到薄薄的皮肤一样的膜里,可以直接贴在身体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黄永安教授称,目前已经能制造出厚度为1微米(保鲜膜厚度的1/20左右)的电子皮肤,贴在身体上,几乎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北京时间 12 月 24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挑选出 2020 年全球重大科学突破,其中包括:AI 人工智能技术、食物领域、太空技术,以及最新新冠病毒响应,展示了科学力量如何改变全球后疫情时代。
在“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仅一个月后,文昌发射场201工位上又送走了一位名叫“长征八号”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