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联合多国论证,将共同构建国际月球科研站。”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4月25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透露,我国初步规划于2030年前后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40年前后建成完善型。此后,我国将与各国共同开展运行维护以及科学应用。
月球上也有玻璃!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的物质科学研究,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多种类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质。
新华社天津5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科普专家介绍,继4月10日至12日与疏散星团M45(又称昴星团)上演“擦肩而过”,5月8日至10日,明亮的金星又将与另外一个疏散星团M35(又称鞋扣星团)上演“亲密一刻”,这又是一次拍摄行星与深空天体相伴的机会。
火星表面的水活动,是评估火星宜居性的关键科学问题。4月25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了解到,该校肖龙教授研究团队有了新的科研突破,他们找到了火星近期水活动的最新证据。
据研究表明,本世纪会有224次日食,其中有7次混合日食(仅占3.1%),目前为止,已经发生了两次,而下一次将在今年的4月20日再次上演,届时我国东南部地区可见偏食。
近期,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空局、韩国、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探月规划,其中不乏新颖的亮点,比如建设月球通信导航星座,利用低轨探测器、跳跃探测器等手段寻找水冰资源。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3月3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已知最古老黑洞,这个黑洞在宇宙大爆炸后5.7亿年形成,这一发现可帮助人们理解黑洞这类宇宙“怪兽”的起源及演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