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空间探索

在32光年内寻找“第二个地球”

添加时间:2024-11-04 作者:史诗 来源:科普时报 点击:1394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AI制图

近日,围绕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HES计划)空间探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展了先期研究。该计划将发射一个1.2米口径高精度空间天体测量望远镜。

去发现人类“第二家园”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该规划将“宜居行星”探测列为五大科学主题之一,指出“近邻宜居系外行星”为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告诉科普时报记者,CHES计划的核心科学目标是对太阳系近邻100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开展观测,这些恒星距离太阳系大概32光年,科研人员将探测它们周围有没有系外宜居行星,还会详细普查它们的数目、真实质量和三维轨道等信息。

“我们预计,CHES计划将实现‘从0到1’的重大科学突破,发现近邻类日恒星的宜居带类地行星,有望成为人类‘第二家园’。”季江徽表示,利用高精度的天体测量方法,CHES计划的拓展科学目标还将探测X射线双星和黑洞候选体,揭示银河系的暗物质分布。

两种模式探测类地行星信号

季江徽介绍,1.2米口径高精度空间天体测量望远镜发射后,将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运行5年,设有主要观测模式和重复观测模式两种。

主要观测模式将在垂直于黄道面的方向上依次进行循环观测,观测方向将在垂直于太阳和L2点连线的平面上绕连线旋转,承担大部分观测任务。重复观测模式则用于补足观测次数要求较多或分布密集的恒星,观测方向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因此,观测策略将基于目标恒星在黄道坐标系下的分布进行设计。

“我们对每个目标恒星制定了详细的观测策略与方案,望远镜的观测区域每年均将有所变化,从而确保目标恒星在每年观测的时刻不同,以便充分观测视差及行星轨道,以提高对宜居带类地行星信号的探测能力。”季江徽说。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