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科协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在线 > 生命科学

“待机超短、睡醒更累”,你也这样吗

添加时间:2025-11-24 作者: 来源:健康报 点击:9 收藏 打印 字体:

当下,“总是很累”已成为不少人的日常困扰:明明前一晚睡得安稳,清晨起床时精神尚可,可刚到工作岗位,就开始频繁打哈欠、提不起精神;明明还没着手处理事务,疲惫感已悄然袭来。这种“待机时间特别短”的情况,有可能是一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些人感到很奇怪,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累了就睡,怎么“容易疲劳”也会成为一种病呢?

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

疲劳,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体验。正常的疲劳通常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之后。如果得到充分休息,疲劳可以得到有效缓解。而且,体力劳动后可以通过“动动脑筋”来放松,脑力劳动后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放松。

如果没有做什么高强度、精神紧张的事,却仍感到莫名的疲乏、懈怠,而且怎么休息也无法缓解,或者休息之后好一点,但很快又再次感到疲劳,这就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这个看上去比较“搞笑”的疾病名称,还真的收录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疲劳为主要表现,伴有多种神经、精神症状,但无器质性疾病的综合征,并且无法通过其他疾病来解释,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休息后不能缓解,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相关症状主要包括: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清醒地思考;咽喉痛;淋巴结痛;肌肉酸痛;不伴有红肿的关节疼痛;新发生的头痛;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

经常感到疲劳算不算病

有意思的是,这种疾病虽然白纸黑字写进了国际疾病分类,但学术界始终对其充满争议。有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一定职业特点,医生、护士、飞行员、教师等发病率较高,因此它被认为可能是职业倦怠的一种表现。也有学者认为,不存在单独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由于患者的检查结果基本都是正常的,体格检查也没有阳性发现,因此疲劳症状是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支持者的研究统计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全球发病率大约为1%,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30~ 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但不论是支持派还是反对派,都承认患者的疲劳感是真实存在的,非常痛苦,不是“没病装病”。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疲劳都算疾病,只有出现上述症状中4种以上,且持续6个月以上,休息后不能缓解,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才应该考虑慢性疲劳综合征。

运动疗法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临床上同样充满争议。很多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治疗都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体育锻炼。但是,这似乎并不适合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

临床上也确实有很多患者反馈,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去锻炼,不仅对病情缓解没有帮助,还会导致严重的、持续时间更长的疲劳感,进而导致生活质量更差,而且情绪也变得更加沮丧。

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分级运动或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价值,也经历了很大转变,从早年(2011年)的“可适度改善”,到之后(2015年)的“获益至少维持了1.5年”,再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指南(2023年更新)开始反对分级运动疗法,指出“运动不能治愈该病”。

虽然有氧运动可以使很多慢性病患者受益,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不能耐受这样的锻炼。目前,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更是率先明确,禁止将分级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手段。

至于到底如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目前没有定论,更没有特效药,主要还是对症处理,包括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量、均衡营养、症状管理等。如果存在明显的情绪问题,可以适当使用药物。如果持续感觉疲劳,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接受个性化治疗。

围绕慢性疲劳综合征还有太多未解之谜。如果您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请先到相关科室完善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检查确实没发现什么问题,可以来神经科或者心理科就诊。医生会尊重您的感受,给您专业的支持,和您一起积极寻找有效的缓解办法。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联系我们

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Copyright © 2018-2020 唐山科普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冀ICP备05016301号-1 | 技术支持:Glaer

公安机关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 13020002152308 |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