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5 日,在美国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麦考密克会展中心发生了一幕惨剧。清晨,人们在会展中心的湖滨中心玻璃外墙下,发现一大片或死或伤的候鸟满满铺了一地。据附近的菲尔德博物馆工作人员清点,至少有 961 只秋季迁徙的候鸟死于非命。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蚯蚓每年可能贡献全球食品生产超过1.4亿吨,包括6.5%的谷物生产和2.3%的豆类生产。论文作者认为,建立蚯蚓种群及整体土壤多样性的农业生态学体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目标十分重要。
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鸟类每年都会遵循相对固定的路线周而复始地迁徙。有些鸟类的迁徙距离甚至能达到上万公里。那么,它们是如何识别路线,精准地到达目的地的呢?
9月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2022年度大学生“科创计划”入选者刘文煜在盖志琨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塔里木盆地首次发现了最古老的真盔甲鱼目——戎氏江夏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古地理 古气候 古生态》。
如果你与一个气候学家聊起“临界点”,那么多半会听到这样一个词:AMOC。AMOC的全称是“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这是一条巨大的洋流系统,它携带热带温暖的海水向北前往北大西洋,又将北大西洋底层的冷水运向赤道。
大约1.4万年前,如今美国洛杉矶的市中心曾遍布着恐狼、剑齿虎、近一吨重的骆驼以及体长3米左右的地懒。但在地质层面上看,似乎是眨眼之间一切都改变了。仅仅过了1000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巨型动物全部消失了。曾经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片片干燥矮小的灌木丛,时常还会发生大火。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萤火虫繁衍生息。提到萤火虫,大家或许会在脑海中闪过一幅画面:暮色下的森林里,萤火虫自由飞舞,宛如浩瀚宇宙中的颗颗恒星,萤火微光为森林增添神秘的光圈。那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吗?它又是如何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