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后,“低碳”在2009年的岁末渐渐成了一个热词。“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现在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的“低碳生活”不仅得到很多人的积极响应,而且也成为了新的时尚。我们身边悄然出现了“低碳族”。那么,过环保的“低碳生活”是否就意味着不便利?“低碳生活”究竟是一种时尚,还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过的生活?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的一些市民,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低碳生活”的理解。
上班族,细节中减少碳排量
“以前我对‘低碳生活’知之甚少。通过媒体介绍,我才知道我们每个人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球气候是否变暖。我觉得我们有义务为保护地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我出门很少开车,基本上都是乘坐公共汽车,有时还会骑自行车。”当记者问及在我市一家私企工作的刘小姐是如何“低碳”生活时,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环保很重要,但在生活中很多细节往往被忽视。”在一家银行工作的李先生说,“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60至250瓦。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前,同事下班时只关闭电脑而关闭显示器和电源的人却寥寥无几。现在,我身边有很多同事、朋友都开始坚持关闭显示器关电源。”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李小姐说:“我办公时对于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音箱等这些并不常用的设备,不用的时候尽量关上。我现在都是步行上下班,这样既减少了碳的排放,又可以锻炼身体。”
“低碳生活”走进校园
“我今年元旦送给老师和同学的贺卡是我用旧图书做的,我每次洗手后都把水龙头拧得紧紧地,我还在家里养了一盆花呢!”小学三年级学生萌萌提到自己的“低碳生活”,很是自豪。记者了解到,因老师的引导,像他一样的许多孩子也开始认识了“低碳生活”,愿意从自己做起,做“环保小能手”。与小学的学生相比,我市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对“低碳生活”兴趣浓厚。“我的许多同学都在阅读一些关于‘低碳’和气候方面的书籍,我每天的碳轨迹都是要经过计算器计算的。”大学生小欣告诉记者。
记者在网上也找到这样的计算器,计算器分为五个方面帮助人们计算碳轨迹,分别是衣、食、住、行、用。五大类当中又分别细化,衣分为购买衣服件数、洗衣粉使用量;食分为吸烟数量、喝白酒数量、喝啤酒数量、肉类消费量、粮食消费量;住分为用电、煤气、天然气、燃煤、集中取暖、装修等;行分为飞机、火车、轮船、地铁、公共汽车、低油耗小轿车、中油耗小轿车、高油耗小轿车;用分为塑料袋使用量及包装物等。这个计算器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所有项目按照家庭使用量计算后,计算器就会计算出排碳的重量,以千克为单位。
勤俭生活也“低碳”
在我市的一些住宅小区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些平日里就有勤俭习惯的人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他们的“低碳生活”。铁路楼社区的张大妈告诉记者,她们社区很多居民出门买菜时都习惯自备购物袋,洗菜的水冲厕所、洗过脸的水洗抹布、双面使用纸张等等。“这不就是你说的‘低碳’吗?我觉得节约就是最好的‘低碳生活’”
“我家的装修材料都是节能环保的,电器也是节能的。虽然贵点,但长远算起来也差不多,而且还为环保做了点贡献。”刚刚搬进新家的高女士说道。
“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脸洗手,而且绝对是天然的美白产品;桔子皮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说到“低碳”,杨阿姨可是有不少妙招。
红星楼的陈阿姨上个月对家里进行了一次“低碳”改造,换节能灯、随手关灯、不开长明灯、用电热器不开空调,以减少用电量……。“这样下来,我们一家三口人一个月的水电气费不超过100元。”尝到“低碳”收支甜头的陈阿姨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要把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建议:多种花草树木来补偿
“一棵中等大小的树,每小时可放出氧气1.8公斤,白天生产的氧气可满足64个人的需要。”采访中,市园林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低碳生活需要的是一种态度。虽然人们尽力倡导‘低碳’,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却无法避免碳排放,作为普通市民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养花种草多植树来补偿,争取把自己的碳排放用种植花草树木的方式反馈给大自然。”作为园林工作者,他希望市民们不但自己多种树种草,也要不失时机地对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宣传植树种草的益处。
如今,“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市民们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赵春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