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一直吸引着各国航天科学家们的目光。今年,又一个火星探测窗口期到来,在阿联酋的希望号与中国的天问一号相继发射升空之后,美国宇航局(NASA)也于7月30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SCL-41工位发射了坚毅号火星车(Perseverance Rover),这也是他们发射的第二辆核动力火星车。
生命在于运动。那运动对健康有何益处?又该如何运动?由英国剑桥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日前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同等强度的运动组合,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至少可以预防390万40岁—74岁的成年人过早死亡,而在我国,这个数字是100多万人。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评估运动对过早死亡的影响。
“耗资100多亿欧元,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参与各方人口总和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对于这个本世纪最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安装启动仪式的贺信致辞中说,计划实施以来,中方始终恪守国际承诺,中国企业和科研人员勇挑重担,与国际同行齐心协力,为计划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目前,天问一号飞行状态良好,探测器已脱离地球引力影响范围,进入行星际转移轨道,飞离地球超过150万公里。
南极海冰自2015年之后开始出现历史性消融。一项新研究找到真凶:一场风暴在冰上撕了个洞,启动了海冰消融连锁反应。
无论是旁敲侧击催生“希腊火”的炼金学,还是无意间炮制出火药的炼丹学,它们在那个年代都确确实实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甚至改变了半个世界——但它们说到底仍旧带着“碰运气”般的神秘学色彩,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学”。
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一种,也是立体灾难,地震除了破坏地表、建筑物以外,还会伴有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放射污染、细菌污染、瘟疫等,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面对地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处变不惊,及时应对的,许多人因为对地震不够了解,科学防患意识薄弱,当灾害来临时,稍一犹豫就有可能错失逃生良机。所以为了自己及亲人的安全,了解地震、掌握科学的自救知识尤为重要。